四 草 野 生 动 物 保 护 区
![]() |
![]() |
![]() |
![]() |
![]() |
![]() |
成立时间:民国83年11月30日 |
![]() |
|
![]() |
![]() |
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分为三大区: 气 温:年平均气温约为23℃,每年最低温发生于1、2月间,月平均气温约17℃;最高温在6、7、8月间,约为29℃左右。 雨 量:本区年雨量约1,500公厘左右,一年中主要的降雨集中在6、7、8月,并占全年降雨量的63.33%。 3.集水区:盐水溪流域。 交 通:可由台南市区经新台17线省道到达。 四草因为过去盛产一种 「草海桐」 而得名,古名亦称「北汕尾」 (位于安平北方台江外海鹿耳门之南) 或「南汕」 (安平及七鲲 列岛统称),原先是内海,后来因为台江的泥沙淤积成四个湖泊,湖中长满了草,所以叫做四草湖,后来草湖渐渐淤积成了湿地,也就被简称为四草。淤积的湿地地再被开发为盐场,是一块带有盐分的湿地环境,周围为养殖鱼 ,每年有不少候鸟来此度冬,并作为迁移时补充体力的休息站,成为亚洲、澳大利亚候鸟的中继站。由于四草的生态环境特殊,被列为台湾四大湿地之一,台南市政府于民国83年11月30日公告成为野生动物保护区,面积为515.1公顷,内有盐田、水道、运河、沟渠,河口沙洲的潮间带,皆可供水鸟栖息与觅食。 四草地区原为淤积而成的海埔新生地,目前为本省重要的湿地。湿地介于水域及陆域之间,为水鸟、岸鸟等许多鸟类繁殖、觅食或迁徙度冬的活动场所,湿地并孕育了适应力强的动、植物,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鱼虾、贝类与底栖生物丰富,可供作鸟类的食物来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在四草湿地中红树林、招潮蟹、弹涂鱼、咸水吴郭鱼是中主要的生态。 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鸟类超过160种,以候鸟的种类及数量最多,其中有21种濒临绝种、稀有的鸟类,如:黑面琵鹭、高跷?、反嘴?等,候鸟约占75%,其余为留鸟。每年9月∼11月为水鸟大量南下的迁移期;过境的候鸟在这里暂驻、觅食,部份的候鸟在此过冬。到了翌年3月下旬∼5月中旬,候鸟才北返迁移。四草地区被认为拥有台湾地区最大高跷?繁殖族群,其繁殖高峰期约在5月与6月,偏好选择隆起之土堆且有适当植被覆盖处筑巢。
四草大众庙后方排水道的红树林区,过去曾是全台最集中的榄李纯林,台湾省政府曾在民国七十七年将这条水道划为红树林保护区, 是台南市最佳的红树林自然观察区,在不到两百公尺的水道旁,分布着三种红树林植物:最多的海茄 ,次为最耐盐的榄李,红海榄只有几棵 ,在这三种红树林植物区与人行道间,有水泥护栏围着。 观察四草红树林,可以先从大众庙后方的小坡上浏览全区,俯瞰红树林的树冠层,并能清楚的看见红树林间活动 的鸟类;红树林保护区的鱼 的红树林潮沟可以看见招潮蟹有六种,在红树林荫下的可以见到三角、红豆、窄招潮等,虽然只有四科22种,但是却相当集中,在大众庙东边的水道中还可以看到弹涂鱼。 |
|
九十年度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之生态空间经营管理 1、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经营管理计划 2、特殊生态区永续利用-建设七股成为国际级的生态保育基地(台南市部分) |
四 鲲 身 红 树 林
![]() |
![]() |
![]() |
![]() |
![]() |
![]() |
在这里可以看到稀有的红海榄 |
![]() |
|
![]() |
![]() |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大片高大的红海榄及海茄 分布在鲲 湖的水道及鱼 两旁,其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榄李分布其中。来到这里最好的观察时间是下午,这时候阳光西斜刚好照在红树林上。原本红树林环境会受涨退潮影响,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生态,但是在3号桥附近涨潮时潮水淹没排水沟的高度不高,不会受到潮汐的影响。如果再沿潮沟往南至旧台17号公路八号桥及九号桥,则是红海榄主要生长地。 排水道的软泥大多都被红树林所据生,栖息的螃蟹有摺痕相手蟹。狭窄的土堤上可以见到凶狠圆轴蟹所挖出的洞穴,还有一些红树林常见的伴生植物,如:狗尾草与孟仁草…等。 |
红 树 林 植 物
![]() |
![]() |
![]() |
![]() |
![]() |
![]() |
「红树林」泛指生长在热带海岸河口潮间带上泥摊环境的树木。由于这样的环境气温变动小,土壤受潮汐影响而含盐度高、易淹水,含氧量低但富含有机营养,一般的植物无法生长。在台湾目前只剩下四种红树林植物,在西部地区许多县市都有红树林,除了水笔仔生长在北部外,以台南地区拥有的种类与数量最多,有海茄 、榄李、红海榄。 | ![]() |
|
![]() |
![]() |
|
湿 地 常 见 生 物
![]() |
![]() |
![]() |
![]() |
![]() |
![]() |
湿地介于水域及陆域之间,为水鸟、岸鸟等许多鸟类繁殖、觅食或迁徙度冬的活动场所;更因为阳光可直透水底,水中藻类、浮游生物滋生,鱼虾 、贝类与底栖生物丰富,孕育了适应力强且具有高生产力的动、植物,可供作鸟类的食物来源。 |
![]() |
|
![]() |
![]() |
![]() ![]() 鹬形目反嘴?科, 身长约23公分,为过境冬候鸟。体色黑白配,细长而红色像是踩高跷的脚是它的特色,栖息于鱼 、沙洲、盐田、沼泽等湿地。大多在浅水的湿地环境觅食,觅食方式是以长嘴向下刺啄的方式取食;在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有规划一块高跷?的繁殖区来保护它们。 ![]() ![]() 鹬形目反嘴?科, 身长约42公分,为稀有的过境冬候鸟。体色黑白配,细长而上翘的嘴是它的特色,栖息于鱼 、沙洲、盐田、沼泽等湿地。大多在浅水的湿地环境觅食,觅食方式是嘴部微张在水中来回扫动捕食。台湾族群为约有300余只。 ![]() ![]() 鹬形目?科,身长15公分,四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主客之一,多为冬候鸟,但也有少数留鸟。短嘴,背部羽毛为浅褐色,通常栖息于湿地环境中较不积水的沙洲、盐田、沼泽等浅滩。由于脚短不利于涉水,但奔跑速度快,常于泥滩上留有无数脚印,又名千(足)鸟。 ![]() ![]() 鹳形目朱鹭科, 身长约74公分,为过境冬候鸟,现时全球仅余约六百只的黑面琵鹭。像黑色琵琶的嘴长长的、扁平的,全身是雪白的,脚是黑色。大多生活在海岸附近、河口和沙洲等浅水地带,每年冬天来台时。觅食时,用像琵琶的嘴左右摆动,捕捉水中生物;不喜欢被干扰,如被干扰,则会另觅他处渡冬。 ![]() ![]() 鹳形目鹭科,身长约90公分,为过境冬候鸟。全身白色,嘴部黄色,脚黑色。脖子很长,脖子呈夸张的S状,飞翔时拍翅速度缓慢。繁殖于北方的沼泽地、湿地之树林上。安南区四草及滨海公路有大群聚集。 ![]() ![]() 鹳形目鹭科,身长约61公分,俗称「白翎鸶」,极普遍留鸟。全身白色,嘴黑色,脚黑色,脚趾黄色。常与夜鹭、牛背鹭集体营巢繁殖,常会高举脖子,张开双翅发出粗哑吼声争地盘。常出现于低海拔以下之池塘、鱼 。安南区显宫的台南盐场及城西木麻黄树林有二处繁殖区。 ![]() ![]() 鹬形目鹬科,身长约28公分,普遍留鸟,脚长而呈红色,嘴黑色较粗短而基部亦呈红色嘴,夏羽胸部有纵斑。栖息于河口、盐田、沼泽地带。繁殖于华北、东北、西伯利亚等地区。安南区四草动物保护区内普遍分布。 ![]() ![]() 全世界已知的招潮蟹共有六十二种。由于红树林间海水涨潮退潮的水流交替,衍生林下丰富的动植物 ,其中招潮蟹是最活泼的族群,地洞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在四草湿地以网纹招潮蟹的数量最多。 凶狠圆轴蟹:陆栖性,鳃部较为发达,因此多分布在沙岸地形,常在木麻黄根部处筑巢穴。 ![]() ![]() 潮退时,在水边附近常有它们的足迹,主要以昆虫为食。体色呈深灰褐色或绿色,身上有几颗较深色的斑点或几条斜纹。弹涂鱼有一双鼓凸的大眼睛,长在头顶上;它们有两片背鳍,能够像船帆似的升降。弹涂鱼的胸鳍肌肉结实,能在淤泥表面弹跳自如。弹涂鱼的腹鳍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吸盘,因此它可以攀附在红树林的茎部和支柱根上。在水中,这些鳍的作用就跟其他鱼的鳍一样,可以正常地游动。 |
|
[南化乡] 生态保育--台湾弥猴 |
|
[白河镇] 生态保育--萤火虫 |
|
[七股乡] 生态保育--黑面琵鹭保护区 |
|
以上图片:黑面琵鹭保育学会提供
以下三张摄影作者:王铨程
[官田乡] 生态保育--水雉 |
|
相 关 连 结
七股湿地生态之旅敢言 林宗德、蔡明蓉《生活者主张》No.37-2,1998.2月。
黑面琵鹭栖息地-台南市野鸟学会提供生态解说。
台南地区文史哲新闻剪辑 七股生态之旅。
台湾湿地... 七股盐场、沙山、黑面琵鹭栖息地。
七股生态之旅 - 泻湖区风景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