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草 野 生 動 物 保 護 區
![]() |
![]() |
![]() |
![]() |
![]() |
![]() |
成立時間:民國83年11月30日 |
![]() |
|
![]() |
![]() |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分為三大區: 氣 溫:年平均氣溫約為23℃,每年最低溫發生於1、2月間,月平均氣溫約17℃;最高溫在6、7、8月間,約為29℃左右。 雨 量:本區年雨量約1,500公釐左右,一年中主要的降雨集中在6、7、8月,並佔全年降雨量的63.33%。 3.集水區:鹽水溪流域。 交 通︰可由台南市區經新台17線省道到達。 四草因為過去盛產一種 「草海桐」 而得名,古名亦稱「北汕尾」 (位於安平北方台江外海鹿耳門之南) 或「南汕」 (安平及七鯤鯓列島統稱),原先是內海,後來因為臺江的泥沙淤積成四個湖泊,湖中長滿了草,所以叫做四草湖,後來草湖漸漸淤積成了溼地,也就被簡稱為四草。淤積的溼地地再被開發為鹽場,是一塊帶有鹽分的溼地環境,周圍為養殖魚塭,每年有不少候鳥來此度冬,並作為遷移時補充體力的休息站,成為亞洲、澳洲候鳥的中繼站。由於四草的生態環境特殊,被列為台灣四大溼地之一,台南市政府於民國83年11月30日公告成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為515.1公頃,內有鹽田、水道、運河、溝渠,河口沙洲的潮間帶,皆可供水鳥棲息與覓食。 四草地區原為淤積而成的海埔新生地,目前為本省重要的溼地。溼地介於水域及陸域之間,為水鳥、岸鳥等許多鳥類繁殖、覓食或遷徙度冬的活動場所,溼地並孕育了適應力強的動、植物,具有較高的生產力,魚蝦、貝類與底棲生物豐富,可供作鳥類的食物來源,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在四草濕地中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鹹水吳郭魚是中主要的生態。 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鳥類超過160種,以候鳥的種類及數量最多,其中有21種瀕臨絕種、稀有的鳥類,如:黑面琵鷺、高蹺鴴、反嘴鴴等,候鳥約佔75%,其餘為留鳥。每年9月∼11月為水鳥大量南下的遷移期;過境的候鳥在這裡暫駐、覓食,部份的候鳥在此過冬。到了翌年3月下旬∼5月中旬,候鳥才北返遷移。四草地區被認為擁有台灣地區最大高蹺鴴繁殖族群,其繁殖高峰期約在5月與6月,偏好選擇隆起之土堆且有適當植被覆蓋處築巢。
四草大眾廟後方排水道的紅樹林區,過去曾是全台最集中的欖李純林,台灣省政府曾在民國七十七年將這條水道劃為紅樹林保護區, 是台南市最佳的紅樹林自然觀察區,在不到兩百公尺的水道旁,分佈著三種紅樹林植物:最多的海茄苳,次為最耐鹽的欖李,紅海欖只有幾棵 ,在這三種紅樹林植物區與步道間,有水泥護欄圍著。 觀察四草紅樹林,可以先從大眾廟後方的小坡上瀏覽全區,俯瞰紅樹林的樹冠層,並能清楚的看見紅樹林間活動 的鳥類;紅樹林保護區的魚塭的紅樹林潮溝可以看見招潮蟹有六種,在紅樹林蔭下的可以見到三角、紅豆、窄招潮等,雖然只有四科22種,但是卻相當集中,在大眾廟東邊的水道中還可以看到彈塗魚。 |
|
九十年度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生態空間經營管理 1、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 2、特殊生態區永續利用-建設七股成為國際級的生態保育基地(台南市部分) |
四 鯤 身 紅 樹 林
![]() |
![]() |
![]() |
![]() |
![]() |
![]() |
在這裡可以看到稀有的紅海欖 |
![]() |
|
![]() |
![]() |
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大片高大的紅海欖及海茄苳分布在鯤鯓湖的水道及魚塭兩旁,其中還可以看到一些欖李分布其中。來到這裡最好的觀察時間是下午,這時候陽光西斜剛好照在紅樹林上。原本紅樹林環境會受漲退潮影響,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生態,但是在3號橋附近漲潮時潮水淹沒排水溝的高度不高,不會受到潮汐的影響。如果再沿潮溝往南至舊台17號公路八號橋及九號橋,則是紅海欖主要生長地。 排水道的軟泥大多都被紅樹林所據生,棲息的螃蟹有摺痕相手蟹。狹窄的土堤上可以見到兇狠圓軸蟹所挖出的洞穴,還有一些紅樹林常見的伴生植物,如︰狗尾草與孟仁草…等。 |
紅 樹 林 植 物
![]() |
![]() |
![]() |
![]() |
![]() |
![]() |
「紅樹林」泛指生長在熱帶海岸河口潮間帶上泥攤環境的樹木。由於這樣的環境氣溫變動小,土壤受潮汐影響而含鹽度高、易淹水,含氧量低但富含有機營養,一般的植物無法生長。在台灣目前只剩下四種紅樹林植物,在西部地區許多縣市都有紅樹林,除了水筆仔生長在北部外,以台南地區擁有的種類與數量最多,有海茄苳、欖李、紅海欖。 | ![]() |
|
![]() |
![]() |
|
溼 地 常 見 生 物
![]() |
![]() |
![]() |
![]() |
![]() |
![]() |
溼地介於水域及陸域之間,為水鳥、岸鳥等許多鳥類繁殖、覓食或遷徙度冬的活動場所;更因為陽光可直透水底,水中藻類、浮游生物滋生,魚蝦 、貝類與底棲生物豐富,孕育了適應力強且具有高生產力的動、植物,可供作鳥類的食物來源。 |
![]() |
|
![]() |
![]() |
![]() ![]() 鷸形目反嘴鴴科, 身長約23公分,為過境冬候鳥。體色黑白配,細長而紅色像是踩高蹺的腳是它的特色,棲息於魚塭、沙洲、鹽田、沼澤等溼地。大多在淺水的溼地環境覓食,覓食方式是以長嘴向下刺啄的方式取食;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有規劃一塊高蹺鴴的繁殖區來保護它們。 ![]() ![]() 鷸形目反嘴鴴科, 身長約42公分,為稀有的過境冬候鳥。體色黑白配,細長而上翹的嘴是它的特色,棲息於魚塭、沙洲、鹽田、沼澤等溼地。大多在淺水的溼地環境覓食,覓食方式是嘴部微張在水中來回掃動捕食。台灣族群為約有300餘隻。 ![]() ![]() 鷸形目鴴科,身長15公分,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主客之一,多為冬候鳥,但也有少數留鳥。短嘴,背部羽毛為淺褐色,通常棲息於溼地環境中較不積水的沙洲、鹽田、沼澤等淺灘。由於腳短不利於涉水,但奔跑速度快,常於泥灘上留有無數腳印,又名千(足)鳥。 ![]() ![]() 鸛形目朱鷺科, 身長約74公分,為過境冬候鳥,現時全球僅餘約六百隻的黑面琵鷺。像黑色琵琶的嘴長長的、扁平的,全身是雪白的,腳是黑色。大多生活在海岸附近、河口和沙洲等淺水地帶,每年冬天來台時。覓食時,用像琵琶的嘴左右擺動,捕捉水中生物;不喜歡被干擾,如被干擾,則會另覓他處渡冬。 ![]() ![]() 鸛形目鷺科,身長約90公分,為過境冬候鳥。全身白色,嘴部黃色,腳黑色。脖子很長,脖子呈誇張的S狀,飛翔時拍翅速度緩慢。繁殖於北方的沼澤地、濕地之樹林上。安南區四草及濱海公路有大群聚集。 ![]() ![]() 鸛形目鷺科,身長約61公分,俗稱「白翎鷥」,極普遍留鳥。全身白色,嘴黑色,腳黑色,腳趾黃色。常與夜鷺、牛背鷺集體營巢繁殖,常會高舉脖子,張開雙翅發出粗啞吼聲爭地盤。常出現於低海拔以下之池塘、魚塭。安南區顯宮的台南鹽場及城西木麻黃樹林有二處繁殖區。 ![]() ![]() 鷸形目鷸科,身長約28公分,普遍留鳥,腳長而呈紅色,嘴黑色較粗短而基部亦呈紅色嘴,夏羽胸部有縱斑。棲息於河口、鹽田、沼澤地帶。繁殖於華北、東北、西伯利亞等地區。安南區四草動物保護區內普遍分布。 ![]() ![]() 全世界已知的招潮蟹共有六十二種。由於紅樹林間海水漲潮退潮的水流交替,衍生林下豐富的動植物 ,其中招潮蟹是最活潑的族群,地洞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在四草溼地以網紋招潮蟹的數量最多。 兇狠圓軸蟹︰陸棲性,鰓部較為發達,因此多分布在沙岸地形,常在木麻黃根部處築巢穴。 ![]() ![]() 潮退時,在水邊附近常有牠們的足跡,主要以昆蟲為食。體色呈深灰褐色或綠色,身上有幾顆較深色的斑點或幾條斜紋。彈塗魚有一雙鼓凸的大眼睛,長在頭頂上;牠們有兩片背鰭,能夠像船帆似的升降。彈塗魚的胸鰭肌肉結實,能在淤泥表面彈跳自如。彈塗魚的腹鰭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因此牠可以攀附在紅樹林的莖部和支柱根上。在水中,這些鰭的作用就跟其他魚的鰭一樣,可以正常地游動。 |
|
[南化鄉] 生態保育--台灣彌猴 |
|
[白河鎮] 生態保育--螢火蟲 |
|
[七股鄉] 生態保育--黑面琵鷺保護區 |
|
以上圖片: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提供
以下三張攝影作者:王銓程
[官田鄉] 生態保育--水雉 |
|
相 關 連 結
七股溼地生態之旅敢言 林宗德、蔡明蓉《生活者主張》No.37-2,1998.2月。
黑面琵鷺棲息地-台南市野鳥學會提供生態解說。
台南地區文史哲新聞剪輯 七股生態之旅。
台灣濕地... 七股鹽場、沙山、黑面琵鷺棲息地。
七股生態之旅 - 瀉湖區風景導覽。